欢迎来到买化塑

先登录再浏览,享受更多权益

登录 免费注册

海洋环境对军事装备的腐蚀影响及防护技术

李霞,杨瑾,赵伟,尹吉庆 武警后勤学院,天津 300309

海洋不仅是支撑未来发展的资源宝库,更是重要的战略空间。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1]。2018年海南考察期间,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2018年全国两会时,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3]。这些重要论述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海洋装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海洋环境作为一个复杂且多变的体系,对金属材料的腐蚀作用明显,加速了舰船等军事装备的腐蚀进程。腐蚀问题不仅严重影响装备的服役能力和可靠性,还将制约装备战斗力的生成,可能导致难以估量的军事损失[4]。有效提升装备在海洋环境中的抗腐蚀能力已成为装备研发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对于保障军事装备的性能和战斗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研究现状

1.1海洋环境对军事装备的腐蚀影响

金属材料因其卓越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在军事装备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金属腐蚀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海洋环境不仅包含海水、溶解和悬浮物质、海底沉积物以及丰富的海洋生物,还涉及海水中溶解的化学成分、金属离子,以及温度、湿度、盐度和海水深度等环境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加剧了对军事装备的腐蚀性影响。

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相关标准中,腐蚀环境被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海洋环境被归类为最高腐蚀等级。海水是一种复杂的电解质溶液,含有多种盐类物质,其中氯化物的含量占据主导地位,而氯离子是导致金属腐蚀的关键因素之一。氯离子因具有较小的离子半径,能够优先吸附在金属及合金表面的氧化膜上,对其造成渗透性破坏,从而引发金属表面的点蚀现象。此外,氯离子可与金属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加速金属及合金的溶解过程,进而导致孔蚀现象的发生。由于海水中富含氯化钠,受其影响,近海200m范围内的陆地环境亦被归入海洋腐蚀环境的范畴。此外,我国南海海域的海洋大气环境因其高湿度、高盐雾和强日照辐射等特点,金属材料的大气腐蚀破坏尤为严重。具体而言,高湿度和高盐雾浓度为腐蚀反应提供了充足的电解质环境,而高强度的日照辐射则加速了材料表面的化学反应速率,进一步加剧了腐蚀进程。相同的装备在东海和北海使用时,使用寿命更长,故障率也显著低于在南海使用的情况。因此,针对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军事装备的防腐蚀措施需要进行特别设计和综合考量[5-6]

在海洋环境中,生物因素对金属腐蚀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藻类、贝类、细菌和微生物等生物体通过其生物化学作用,能够对金属表面造成较强腐蚀。这些微生物倾向于附着在海洋设备的表面形成生物膜,引起附着层内外的氧浓度差,导致电池腐蚀,还可能导致防护涂层的剥落,加剧金属腐蚀。此外,海洋附着生物死后形成的缺氧环境也为厌氧菌的繁殖提供了条件。值得注意的是硫酸盐还原菌,其代谢活动产生的硫化物会在铁基金属表面形成腐蚀产物,引发局部腐蚀现象,进一步加剧金属材料的腐蚀速率[7-9]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据美国国防部统计,美军每年因腐蚀问题产生的费用高达207亿美元,占装备维修费用的24%[10]。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美国国会采取了一系列立法措施,推动国防部加强防腐蚀能力建设。为了有效应对武器装备和基础设施的腐蚀问题,美国国防部投入了大量经费用于资助有关项目研究。例如,在2010至2016年间,国防部投入1.29亿美元,开展了169个腐蚀预防和减缓项目。在此基础上,美国国防部积极推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以减少腐蚀对军事装备的影响。美国海军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采取了多种腐蚀防控技术和措施,包括在装备关键部位选用耐腐蚀材料、开发新型防腐蚀涂层、利用电化学防腐蚀技术以及应用全舰腐蚀防控信息管理系统等,有效降低腐蚀对航母造成的不利影响[11]。美军还持续升级航母涂层工艺和防腐蚀技术,特别注重飞行甲板防滑涂层的多性能要求,为此研发了非晶态金属和高耐久性涂层等新型材料,并已在航母、两栖舰等舰船上进行试用。

莫斯科国立钢铁合金学院开发了一种新型涂层技术,用于为现代设备的关键部件和零件喷涂保护层。与现有解决方案相比,这种涂层的独特结构使其耐腐蚀性和抗高温氧化性提高了50%。López?Ortega等[12]通过在涂料中添加SiO2纳米颗粒和杀菌剂,使涂料具有超疏水和抗菌性能,然后将这种复合涂料涂于热涂覆喷涂铝涂层上,获得复合防污涂层材料,使其防污、防腐蚀性能得到大幅提高。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重点研究了沸石智能涂层技术,通过精确控制沸石孔径以调节活性成分的释放,从而提高涂层的自修复能力,为解决涂层的耐久性和自修复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海洋防腐蚀技术的创新发展对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受技术条件和观念等因素限制,目前海洋防腐蚀技术水平尚未完全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近年来,得益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大力支持,我国在海洋环境军事装备防腐蚀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在防腐涂层及材料研发创新、防腐技术优化升级,以及海洋腐蚀试验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完善等多个关键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果[13]。尽管如此,国内针对深海装备防腐蚀涂料的实际应用较少,研究集中于实验室内分析涂料的失效机理与性能评估,缺少涂料的实际防腐效果评价与应用数据,而且涂层寿命未达到装备大修周期[14]

2现有金属防腐蚀技术

现有金属防腐蚀措施主要包括施涂防腐蚀涂料、添加缓蚀剂、电化学保护、海洋生物污损防护和微生物防护等[15]。这些技术各有优势,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其中,施涂防腐蚀涂料因其广泛的适用性和操作简便性,成为广泛应用的解决方案。电化学保护虽然技术要求较高,应用范围相对较窄,但在防腐蚀效果上具有显著优势。当前,无论是军用舰艇还是民用船舶,通常采用防腐涂层加阴极保护的方式进行防腐蚀保护。此外,腐蚀防控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也为海洋装备的维护提供了新思路,其通过集成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和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海洋装备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16]。然而,目前腐蚀防控信息管理技术在深海装备中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1化学防腐蚀技术

2.1.1缓蚀剂技术

金属缓蚀剂是一种高效化学物质,仅需微量添加即可有效抑制或减缓金属在特定环境中的腐蚀过程,从而降低金属整体腐蚀速率并保护其免受损害。其核心机制是通过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不溶于水且在特定温度下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化学保护膜,有效阻隔腐蚀介质与金属表面的接触,进而抑制或减缓金属的腐蚀过程。

根据缓蚀剂的化学结构,可将其划分为有机缓蚀剂和无机缓蚀剂两大类别[17]。有机缓蚀剂因其易于降解、成本低廉且对环境友好等优势,成为当前应用广泛的缓蚀剂类型。常见的有机缓蚀剂主要包括咪唑啉类、植酸类、氨基酸类和天然有机类等有机化合物。这些传统有机缓蚀剂虽然在工业应用中具有一定优势,但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其局限性也逐渐凸显。生物基缓蚀剂作为一种环保型金属防腐材料,主要来源于天然可再生资源,如果胶、氨基酸类、多糖类等。该类型缓蚀剂通常含有极性基团,能够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不仅毒性更低,而且生物相容性更佳。以生物基平台化合物5-羟甲基糠醛为原料合成的新型缓蚀剂在环保和高效性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18-19],这种缓蚀剂通过化学吸附作用在金属表面形成致密保护膜,其合成路线绿色环保,且不涉及有毒化学试剂[20]。目前该类型缓蚀剂已开展了现场试验:添加量为1%,生锈碳钢板经超高压水除锈后,24h后钢板表面无明显返锈现象,满足现场施工要求。环保型生物基缓蚀剂不仅为新型有机缓蚀剂的开发提供了全新思路,还从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上揭示了其在环保和高效性方面的独特优势。

无机缓蚀剂(如铬酸盐、亚硝酸盐和有机磷酸盐类)虽然具有优异的防腐蚀效果,但其高毒性、难以降解以及对环境的潜在危害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特别是有机磷酸盐类缓蚀剂,尽管其化学性能相对稳定,但在海洋环境中使用时,其分解产物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因此,这类缓蚀剂在实际应用时需要定期进行严格检测和更换,以保证其在有效期内维持稳定的防护性能,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1.2涂层技术

涂层技术通过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以实现防腐蚀目的,被认为是当前最有效的防腐蚀手段之一。传统涂层技术包括电镀、化学镀、热浸镀、电刷镀、热喷涂和刷涂等。其中,电镀技术将化学镀液或物理镀液施加到金属表面,并利用电流作用使镀层与基体金属结合,其核心优势在于不改变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尽管形成的镀层较薄,但能够满足对防腐蚀性能要求较高的场景。化学镀则以其镀层厚度大、沉积速度快等优势,在钢铁、有色金属和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热喷涂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防腐蚀技术,通过将金属材料喷涂到基体表面形成致密涂层,其显著优势在于无需使用化学溶液处理,仅通过热喷涂即可在金属材料表面形成涂层。这种涂层具有厚度大、附着力强和性能优异等特点,能够有效抵御海洋环境中的腐蚀介质[21]

研究人员借鉴自然界“荷叶效应”开发了具备疏水特性的超疏水材料,为金属表面的防腐蚀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种特殊材料能够在金属表面形成一种疏水结构,有效隔绝金属与腐蚀介质的直接接触,实现防腐蚀效果[22]。学者们不断探索创新超疏水涂层技术,以提升金属的防腐性能。例如,有研究人员聚焦低碳钢这一常用材料,采用聚丙烯PP)作为基础,成功开发出一种超疏水涂层。实验结果证实,当氧化石墨烯和接枝马来酸酐的添加量分别达到2mg和1.5g时,所制备的PP涂层展现出卓越的耐腐蚀性能,其耐腐蚀性相较于纯PP提升了800倍,这一成果有力证明了该涂层在防腐方面的巨大潜力[23]。一方面,超疏水涂层中适量的辅助成分能增强涂层的耐腐蚀性;另一方面,材料中一些具有防腐功能的填料通过填充涂层内部的微小缝隙,进一步构建了一道坚固的防护屏障,从而全方位提升了涂层的防腐效果。目前,超疏水涂层的研究虽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但在基础理论、制备技术以及单一金属的耐腐蚀性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25]。鉴于超疏水涂层在成本、规模化应用、耐磨性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仍有待提升,研究人员可探索多功能超疏水涂层的研究,使其在具备优异的防水、防污和防腐性能的同时,还能在耐磨性、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取得突破,以满足复杂环境下的应用需求。

在海洋环境与机械载荷的共同作用下,传统有机涂层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易出现老化、脱落等问题,导致其防腐效能显著降低甚至提前失效。自修复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金属防腐涂层,当金属受到外力冲击产生裂纹时,该材料能够迅速定位裂纹位置并修复缺陷,实现涂层的自动防护[26]。按照原理与结构的不同,自修复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在涂层中添加活性修复材料载体,以实现涂层微观破损处的自我修复(外援型)。例如,Zhang等[27]制备了一种特殊的聚丙烯酸铈聚合物共价有机框架材料,能包载沸石咪唑骨架结构,可将其加入环氧树脂中进行涂装。当涂层受损时,局部pH值发生变化,触发微胶囊响应并释放出Ce3+、Zn2+离子以及并咪唑,进而形成金属氢氧化物沉淀层和金属-咪唑配合物保护层,不仅修复了涂层破损,还能有效防止腐蚀。另一类则依靠涂层内部自身的可逆化学反应或物理作用来实现自修复(本征型)。Yang等[28]在聚氨酯树脂预聚体中引入封端马来酰亚胺,并采用呋喃改性的聚多巴 胺粒子作为交联剂,制备出具有Diels-Alder键结构的自修复防腐蚀涂层。然而,这只是实验室阶段的研究成果,要想满足海洋复杂条件下的长周期腐蚀防护的需求,需要发展具有“自修复-自预警”功能一体化的高性能智能响应腐蚀防护涂层,以确保涂层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和长效性。

2.2电化学防腐蚀技术

电化学保护是一种基于电化学原理的腐蚀防护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控制金属的电极电位来有效抑制腐蚀进程。该技术主要分为阴极保护和阳极保护两种形式。阴极保护因其操作简便、效果显著且技术成熟度高,已在军用舰船防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舰船防腐的关键技术之一。阴极保护技术又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和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尤其是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凭借其高效、灵活和可调节的特点,在海洋环境中展现出显著的防腐蚀优势。

2.2.1牺牲阳极保护技术

牺牲阳极保护技术通过将一种更活泼的金属与被保护金属相连,使其在电化学反应中优先溶解,从而为被保护的金属提供保护电流。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活泼金属的电化学活性,形成一个自然的阴极保护系统,以抑制被保护金属的腐蚀。在工程应用中,牺牲阳极材料主要包括镁合金、锌合金和铝合金3类。铝合金因其优良性能,在深海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某些特殊工程环境中,锰合金或铁合金也偶尔被选用[29]。牺牲阳极材料的选择需要综合多种海洋环境因素,包括海水的盐度、温度、流速以及局部化学环境等,并需结合被保护金属的种类。在牺牲阳极保护技术中,碳钢是被保护金属中最常见的,此外还包括不锈钢、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等。随着对牺牲阳极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30],其性能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更好地应用于海洋环境中的装备防腐蚀工作。

2.2.2外加电流技术

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技术是一种用于增强牺牲阳极保护效果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通过外加电流装置对被保护金属施加阴极极化,从而抑制金属表面的腐蚀反应[31]。美军现役航母普遍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的电化学防腐蚀技术,以应对海洋环境中复杂的腐蚀挑战。根据电流类型不同,该技术主要分为外加直流电、外加交流电以及直流交流电联合3种形式。其基本原理是:当金属表面处于腐蚀环境中时,通过外部电源向被保护金属结构施加阴极电流,使其电极电位负移至保护电位区间,进而引发阴极极化现象。在此过程中,辅助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而金属表面作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促使金属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的保护性膜层,有效阻隔腐蚀溶液与金属的接触,显著降低金属腐蚀速率,从而达到长效保护金属的目的。此外,直流电可以通过绝缘电极传递,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和环境友好型的特点,因此在防腐蚀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目前,直流电和交流电联合的方式在军事装备防腐蚀方面应用较多。然而,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直流电和交流电联合使用时,必须综合考虑阴极保护的效果与阳极的利用率的平衡问题,以降低其成本。其次,外加交流电对装备绝缘性能要求较高,且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防腐蚀技术,其应用范围仍需进一步拓展。在牺牲阳极输出电流控制技术的研究方面,尽管当前国内外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现有外加电流的装置精度不高,难以满足牺牲阳极保护所需的精确范围;二是外加电流装置的体积庞大、质量较重且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海洋环境中的推广应用。

2.3海洋生物污损防护技术

海洋污损生物,亦称海洋附着生物,主要包括藻类、贝类、藤壶和海鞘等。这些生物在海洋设施表面附着和生长,形成复杂的生物膜和污损层,导致设施的水动力性能下降、腐蚀加剧以及维护成本增加。藤壶和贝类等生物的附着会显著增加船舶的阻力,降低航行效率;藻类形成的生物膜会为其他大型生物提供附着基质,进一步加剧污损问题。为了有效应对海洋生物污损问题,目前主要采用防污涂层、电化学、超声波和紫外照射等防护技术[32-34],这些技术可简单分为物理防污和化学防污技术两类。物理防污技术通过物理方法或利用物理手段,包括机械清除法、电动式水喷射流除污法、可剥离涂料抗污法以及低表面能涂层抗污法等,来降低或抑制污损生物的附着能力。化学防污技术则是通过特定的化学物质对污损生物进行灭活或毒杀,干扰其附着过程或降低附着强度,主要可分为直接加入法、化学抗污涂料法和电解抗污法等。尽管化学防污技术在各类船舶和海洋设施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最大缺点是可能污染海洋环境,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产生危害。随着《控制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统国际公约》等国际法规的生效和强制实施,对新型高性能环境友好船舶腐蚀污损防护技术的需求已迫在眉睫[35]。华南理工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降解防污”创新路径,研发的新型非有机硅可降解弹性防污材料借助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独特属性,可实现表面的自更新功能。实验表明,其能够有效地抑制海洋生物的附着现象,相较于传统防污材料,显著降低了引发海洋塑料污染的风险[36-37]

2.4微生物防腐蚀技术

海洋环境中,微生物是引发腐蚀的重要因素之一,约20%的腐蚀损失由微生物引起[38]。研究微生物的腐蚀行为和规律,并开发生物防腐蚀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大部分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39-40]。微生物防腐蚀技术的核心在于引入生物竞争与淘汰机制,通过微生物种群的替代,将有害微生物转化为无害微生物。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具有安全、高效、环保等优点。在船体金属构件的防腐蚀应用中,可通过多种策略抑制海洋微生物腐蚀,包括物理表面处理、设计抗菌材料、使用杀菌剂、电化学保护和使用防污涂层等。邱丽娜[41]研究发现,脱氮硫杆菌能够显著抑制硫酸盐还原菌对X70钢的腐蚀作用。其研究不仅观察了脱氮硫杆菌在水相和土壤中的缓蚀行为,还通过分析其代谢产物及酶学机制,对缓释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防腐蚀技术在海洋工程和船舶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进一步发展仍需深入研究微生物的代谢机制、种群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因素的耦合关系,以实现更高效、更持久的防腐蚀效果。

3海洋腐蚀防护技术研究展望

3.1不同腐蚀环境下的针对性防护技术

海洋环境复杂多变,针对具体环境开展定制化防护技术研究尤为重要。在深海环境中,高静水压、低温、低溶解氧等特殊条件导致装备腐蚀问题十分突出[42-43]。深海静水压会加速水分子在环氧涂层中的渗透,导致涂层与金属基体间的黏附力下降,进而引发涂层剥落失效。鉴于此,未来若想保障深海装备实现长期稳定运行,关键在于研发出适应深海环境的优质防腐蚀材料以及先进防护技术。在热带海域,高温、高湿及盐雾侵蚀效应叠加,装备腐蚀情况严重[44]。胺基POSS改性有机硅树脂涂料虽具备优异的耐热性和耐烟雾性,能在500℃环境下耐热600h仍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耐中性盐雾性能更是超过1200h,但仍需进一步优化,以更有效地抵御高温高湿和盐雾的协同侵蚀。此外,海洋生物附着引发的污损及微生物腐蚀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的防海洋生物装置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清除海洋生物附着,但效果有限[45-46]。生物技术在金属腐蚀防护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加强对海洋生物和微生物的腐蚀机制研究,开发集防污与防腐蚀功能于一体的高性能涂层技术,对于降低生物污损对装备性能的影响、提供持久防腐蚀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2金属装备腐蚀防护的综合策略

金属装备腐蚀防护的发展将聚焦于多技术融合、智能化与自动化、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跨学科合作等关键领域,以实现更高效、精准的防护效果[47-48]。多技术融合是提升金属装备腐蚀防护效能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涉及多层次防护体系的构建,如预处理、底漆、中间层、面漆以及功能性涂层的综合应用,每一层依据特定腐蚀机制进行针对性设计和优化,还将多种防护技术有机结合,如涂层技术与电化学保护、缓蚀剂技术的联合应用,通过整合不同技术的优势,形成相互补充、协同增效的防护体系,从而显著提升金属装备在复杂海洋环境下的耐腐蚀性能。智能化与自动化将成为提升防护效率和精度的核心驱动力。计算机模拟和人工智能技术在金属防护领域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挖掘。建立精确的金属腐蚀数学模型并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实现对金属腐蚀过程的精确预测,为防护技术的优化和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自动化喷涂、电镀等高效精确的自动化表面处理技术将不断改进和完善,确保涂层的均匀性和致密性,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和施工风险。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未来腐蚀防护领域不可或缺的考量。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视,开发无毒无害且可生物降解的环境友好型防腐蚀材料将成为研究重点。跨学科合作将为金属装备腐蚀防护带来新的突破,通过跨学科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腐蚀机理,开发出更具针对性和高效性的防护技术和材料,满足未来海洋环境中金属装备防腐工作的复杂需求。

3.3海洋腐蚀防护标准制定与科普宣传

相较于国外,我国海洋防腐蚀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标准制定和推广力度不足,企业参与度低,标准的实用性、操作性欠缺[49]。未来我国海洋腐蚀防护领域可重点加强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构建企业、地方以及国家层面的海洋腐蚀防护技术标准体系,明确各方职责和义务,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海洋防腐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和推广,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手段,激发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标准的制定效率和质量。三是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促进材料科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协同创新,共同攻克海洋腐蚀防护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防护技术的持续进步。四是进一步加大海洋腐蚀防护领域的教育与科普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如媒体宣传、专业培训、科普活动等,培养既精通技术又熟悉标准的专业人才队伍,推动社会对海洋腐蚀问题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为海洋防腐蚀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4结语

本文系统探讨了海洋环境对军事装备腐蚀的多维度影响,并深入研究了相应防护技术。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装备腐蚀是一个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及电化学等多重作用机制的复杂过程。海洋环境因素不仅直接作用于装备腐蚀,还通过影响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表面处理工艺等间接加速腐蚀进程。本文提出了定制化防护、多层次防护、智能化管理和高精度监测、跨学科合作等综合防护策略,提出通过制定和完善防护标准实现海洋腐蚀防护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海洋腐蚀防护领域储备高素质人才队伍、利用科普宣教提高社会各界对海洋腐蚀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等展望。


参考文献:略

来源:国防科技



给您喜欢的文章打个分呗!
(0)

专家库申请

Expert Apply

申请须知:

  • 1、

    具有涂料行业多年技术从业经验

  • 2、

    对涂料技术及工艺应用具有独到的见解

  • 3、

    解读涂料行业政策、法规、标准

  • 4、

    热衷于分享化工涂料行业技术知识和丰富的行业经验

申请加入

您的申请已经提交
管理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审核

查看进度

专家信息审核未通过
请您返回修改相关资料,重新提交申请

重新申请

0

发布文章

0

文章点击

0

专家点击

发布技术文献 申请在线课堂开课
专家排行

申请加入专家库

*姓名: 姓名不能为空
*公司名称: 公司名称不能为空
*职位: 职位不能为空
*电子邮件:
*手机号码: 手机号码不能为空
*您所在行业:
化工
塑料
涂料
其他
请选择您所在行业
*您最擅长的领域:
1:
2:
3:
请选择您擅长的领域
*您的个人头像(要求200*200像素,或正方形涂料,小于1M,白底,免冠):
请上传您的个人头像
*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不能为空 自我介绍不能超过1000字
《买化塑专家入驻协议》 请勾选《买化塑专家入驻协议》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广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ibuychem.com

粤ICP备18136962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000